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69节(1 / 2)





  澳大利亚从200多年前的不毛之地发展到今日食品出口大国,他们在羊毛、牛肉、粮食及种类繁多的食品供应上居世界领先地位。根据当地粗犷少雨的环境,逐渐发出一套高效而低成本的养殖业,为全世界献上相对物美价廉的羊肉和牛肉。

  几个月后,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特产,以不同贸易公司交易供货的方式,分别进入与中国接壤的几个城市,最后再通过各种官方、非官方的形式进入国内。

  虽然这些食物合计数量庞大,但在当时因为交易分散且商品种类繁多,所以并未在国际粮食市场引起较大关注,更未引起某些国家情报人员的重视。

  尤其是在欧美国家,像猪牛内脏、鸡鸭的翅膀与脚部,多数都是打成颗粒磨成粉供大型养殖场作为饲料使用。他们完全想不到,在地球的另一端居然有个民族能够利用精湛的厨艺将这些零碎边角料加工成各种美食。

  至于什么部分地区的小麦大豆等价格上涨,欧美各种饲料价格微调,导致其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增大。这些肯定会存在,但根本不在文岚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进入夏天,新安市食品供应忽然一下子种类变多了,各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食物出现在了市场。

  比大淮山还粗的木薯、红皮马铃薯、只有最上面那节的鸡翅和鸭翅、水牛奶奶粉、羊奶奶粉、膨化的玉米片、足球大的蛋、一个人高的火鸡、2米多高的鸵鸟、口感有点酸的澳洲袋鼠肉,还有各种听过没见过的海藻、鱼干、贝类和坚果干,一一摆着副食品架上,任君选择。

  除了必要的食物控制外外,这些特殊食品不受票证控制,只要你有需要又有能力,便可以合理采购。

  虽然数量有限,而且大部分食物的品种出现的完全没有规律,但是琳琅满目的食物架,还是让饥肠辘辘的人们莫名感到心安。

  人们都开始相信,最坏的时间已经过去,美好的生活就在不远的将来。

  ☆、新的开端

  1962年1月11日,“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2月7日闭幕。

  这次扩大会议,旨在总结□□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切实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此后,不少人清晰地感知到政策似乎真的开始调整。

  《新时代,需要灵活可行的经济政策》,几个黑色加粗大字占据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后面的社论及讨论版区,以很大的篇幅,描绘了最新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讲述了国内经济细项调整的必要性。

  稍后,各路专家、学者、相关政府工作人员,以署名或半署名的方式,在各大报刊杂志上讨论如何大力发展经济,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此后,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新政策,就此拉开帷幕。

  《国企利润不再全额上缴》

  《利改税,即将全面改革》

  《大力推动社办企业的发展》

  《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小手工业者申请工商执照》

  《有条件的集体,可设立与民生相关行业的独立运营公司》

  每一条新闻,都牵动了无数人的敏感神经。

  许多人心思浮动,却碍于前些年政策时常变动,一时之间不敢轻举妄动。

  苏州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名为《巧手农妇,姊妹携手,共建绣庄抚养未成年弟妹》,讲述了几位年轻女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用传统技艺养家糊口的故事。

  隔日,福州日报则以“百年传承”为名报道了建国前赫赫有名的剪刀名家重开百年老店的故事。

  一个星期后,南方日报却以《首个经济试验区,顺利花落香江北》头条新闻直接席卷了全国的注意力。

  “真的要建一个经济特区吗?太棒了!”

  一个青年,指着报道,与朋友争论不休。

  “什么?要利用外汇资金,解决国内起始资金紧缺的问题?那合自力更生方针呢,那既无內债又无外债的精神在哪里,这真的不跟现有规矩相矛盾吗?”

  一位鼻梁上架着厚底眼镜的中年男子,握着报纸,喃喃自语道。

  关于新的经济政策,报刊杂志上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普通群众议论纷纷。

  上层决策者们,也是意见分歧严重。

  早在1961年,陈云就提出并主持制定了从中东、东非“全球购棉”,加工成纺织品出口换汇,再进口粮食的战略,为克服国內粮食严重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二战后各国经济复苏,尤其是战后婴儿潮出生的青年们对于新式服饰的追求,使得国际市场上棉布价格一直处于相对高的位置。与此相对的是,属于初级农产品的棉花价格却一直相对偏低。同一时段,国內棉花歉收,棉布供应紧张,城镇人口人均布料供给一减再减。

  以陈云为主的经济方向的领导,提出进口棉花,利用国内低廉的人力成本加工成棉布,再将出售棉布换回的外汇用以购买粮食和其他生产设备。

  不想,这一主张刚以提出,便被那些有心人士以极“左”思潮压制,以各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加以批判。他们不仅对操作细则吹毛求疵,更是鸡蛋里挑骨头,对申请报告的字眼曲解,进而展开言论攻击。

  与此同时,也有人心平气和地提出异议,认为进口外国原料再加工出口是依靠外国,不是自力更生。

  面对质疑,陈云坚决地指出:“我们做工作,的确要把一些界限划清楚,但是不能教条主义。我们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的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大道理要讲清楚,我们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国外利用信贷建立工厂,提高人们的收入,这都是存在很久的经济行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理由,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好不用的区别。当然,这可能会犯错误,但是谁不犯错误?只要我们发现了错误,及时改正,这也是发展中必然存在的一个过程。”

  陈云再次主张:“要利用这段时间,进口棉花以加工成棉布出口,不这样做就是傻瓜。要长期这样搞,我们有劳动力,可以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

  同时,他还主张,在整个外贸工作中,都应该这样做。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稀少。我们应该利用外国的科学产品,进口化肥设备和化肥,增产粮食,再出口大米、肉类和其他高价格的产品。利用低廉的劳动力,通过赚取两者之间的价差,来提高国内劳动者们的生活水平。

  利用国內丰富的劳动力,生产成品出口,这个道理是容易讲通的。其实,这就是大的加工出口,同加工棉布出口道理是一样的。将华国置身于国际贸易中,充分有效利用国内劳动力资源,一方面可以赚取大额外汇,一方面减轻劳动力闲置带来的社会问题。简直是一举数得,利国利民。

  这项思想,与总规划师在1975年整顿中将其发展为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外国技术设备的“大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更扩大成为“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利用外资重要手段,其实都是一脉相承。

  这一想法,得到了老人家和二号首长的大力支持,力排众议,在全国展开工作。

  于是,从1961年开始,外贸部门进口了超过千万万担棉花进行棉布加工,一部分出口换汇,一部分解决了国內需要。

  外贸部门和计委等通力合作,全力推进企业管理和生产改革,争取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

  为了更好的扩大生产,满足国内日益增加的需求,决策层批准了国家计委提出的引进的成套设备方案。这套方案涉及项目众多,数额巨大,其中包括大化肥、大化纤、石油化工、大电站和一系列轧钢机、压缩机、燃汽轮机、工业汽轮机等大型工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