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分卷(2)(1 / 2)





  消息传来,朝廷大震,然而不过半日,京中便有了流言,说那祁卓定是暗中投敌,做戏设套。

  祁卓的夫人彭氏原本要带儿女回娘家探望双亲,闻讯只得半道折返。舟行半道,不知怎的,祁垣突然一头栽进了江里,一命呜呼。

  不知是天意弄巧还是命不该绝,扬州的小纨绔齐鸢阴差阳错地在这人身上醒了过来。他不过是十五六岁的年纪,心里又惊又怕,木愣愣地傻了几天。等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又瞎想了几天的主意,一会儿跳水一会儿投井,满心惦记着要死回自己家去。

  那彭氏看儿子寻死腻活不认亲娘,几次要哭死过去。齐鸢也想自己的父母兄妹,更是跟着嚎啕大哭。

  就这样两边都委委屈屈地哭了好几天,齐鸢才渐渐转过念头,心想反正死不回去了,与其在这折腾别人的父母,不如暂时先替人尽孝,等以后有了机会,再筹划着逃回扬州。

  他心里转过弯,又想起那《错魂记》上老道的凄惨下场,生怕自己露了馅,于是便强迫自己暂时忘掉齐鸢的名字,日日提醒自己就是祁垣。

  许是占了别人的身体,过于心虚,他每天夜里都会梦魇,醒来之后也要缓一会儿神。

  周嬷嬷看小主人盯着药碗愣神,担心他又犯癔症,忙捡了开心的事情跟他讲道:夫人昨天去松林寺上香,遇到了一户人家,可巧也是往京城走的。那家人说他们的船上还有空舱,可以捎我们一程,也不用给什么银钱,就是要多等两日。少爷且先将就些,等咱回了府,夫人自会请那宋太医来诊治,不会耽误少爷去国子监报道的。

  祁垣回过神,消化了一会儿,问她:那户人家可知道咱是忠远伯的家眷?

  先帝时曾有叛将家眷携密令进京,后来事发,沿途所有牵涉其中的船家驿夫均以谋逆罪论处,满门抄斩。现在忠远伯叛敌的事情传的沸沸扬扬,不少船家怕惹祸上身,便都找了借口不肯租船给他们。

  周嬷嬷忙道:说了说了,夫人一早就讲明了的。那家人说不妨事,那是他们自家的船,没什么乱嚼舌根的外人。

  祁垣点了点头,心想这家人胆子还挺大。

  周嬷嬷看他面色微动,松了口气,转脸朝外面喊了一声:虎伏!

  一个梳着圆髻的小丫头赶紧跑进来,怯怯地看着她。

  周嬷嬷嫌这丫鬟年纪小,不够稳重,只是身边没有得用的其他人手,只得皱眉吩咐:把药去热一热。

  祁垣才不想喝药,忙冲小丫头瞪眼,随后偷偷觑着那嬷嬷的脸色,慢吞吞道:嬷嬷,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周嬷嬷一愣,忙道:少爷请吩咐。

  祁垣斟酌着字眼,蹙眉叹气:我知道母亲忧心我,但这几日服药后,我反而愈发惊悸难安,倒不如不服药的时候好些。他说完,又学着戏文里的酸腐秀才,对周嬷嬷拱手作了个揖,烦请嬷嬷跟母亲说一声,就说我已经大好了。这药可不必继续抓了,我们还是早日启程回京才是。

  周嬷嬷半信半疑,但看他这会儿神色稳重,说话也文雅起来,只得犹豫着点了点头。

  那老奴现在就去告诉夫人。周嬷嬷道,少爷现在是否要用些早点?

  不用。祁垣吃不过这北方的面食,只一脸深沉道,我饿了自会吩咐虎伏去买,嬷嬷先去吧。

  周嬷嬷应了,转身出去,又嘱咐了那小丫头两句别的便匆匆离开了。祁垣探头往外瞅着,见她出了院,这才哭丧着脸坐回床上,拿被子胡乱把自己裹了裹。

  同样是二月,江南已是春盛,北方却才春雪初融。

  原身身上仅有件半旧的绢布襕衫,无法御寒,也不怎么好看,不知道这伯府的少爷为何穷成这样。倒是随身的两箱书籍用软布层层包着,显然爱惜至极。

  祁垣胡乱翻了翻,发现里面都是用小楷誊抄的经史子集或大儒之作,一笔小楷体态端庄,清秀俊雅。只可惜他对这些一窍不通,翻着看了看觉得不能卖钱,便干脆挑了本厚重的,丢进了旁边的炉筒里。

  半灭的火苗倏然蹿高,舔着书本烧了起来,屋里似乎暖和了一些。

  祁垣努力往那边靠了靠,开始为自己的以后打算。

  从他这几天听来的信息看,这原身竟是个很有才学的。据说十岁便中了秀才,并跟另两位神童一起,被当今圣上元昭帝召见,殿前作答。当朝太傅曾赞三人少年聪敏,拜相之才,必立功名于天下。元昭帝对三人也甚为喜爱,只是考虑到他们年龄幼小,虽有天资,却仍需磨砺心智,因此命三人须专心求学问道,探寻圣贤之理,至于科考,需十六岁之后再做考虑。

  原身这才回到家中继续苦读,每日泛览百家,研穷经史,一连数年都没怎么出过伯府大门。

  这次去外祖家探亲,是他这几年来头一次远行。因为十六岁之约已到,这次回来,他便要去国子监求学备考,准备来年会试了。

  祁垣并不敢让别人知道自己是错魂的纨绔,然而一想到这个就忍不住头大。

  齐府虽然也斥巨资建了家馆,延请了名人儒士做先生,但无奈他好吃懒做,每次去学堂,不断的有丫鬟送茶送果,小厮陪起陪坐,一段话颠三倒四,半天记不住。等好不容易背过一段,回去睡一觉玩一通,第二天去上学,就又忘光了。

  所以这些年先生们被气走了一拨又一拨,他的《四书》也拖拖拉拉,到现在都没念完。

  这时候让他去家塾点个卯装个好学生都难为他,更何况去国子监坐监?

  他之前可听说过,国子监里面的先生都是有官位的,学生们若不听话,真被打死的也有。

  祁垣越琢磨越害怕,瘪了瘪嘴又想哭。

  暖炉里的火不知何时黯了,他余光瞥见看,赶紧先把泪憋住,又添了几本书进去,心想或许苦日子就这几天,这忠远伯好歹也算勋贵人家,总不至于不如他们一介商户吧?

  到时候自己也去祖母面前撒个娇卖个好,或许就能有大把的银子了呢。当然这次要省着点花了,以后给小厮的打赏也得减减。把钱早点攒够了,回扬州认亲才是正事。

  他天性乐观,想到这又转忧为喜。

  再一想,还好这祁垣长的也不丑,他偷偷照了几次镜子,勉强算是满意。

  第三日一早,周嬷嬷说的那户人家终于来信了。

  祁垣这两天拿拿着书和客栈的木炭混着烧,断断续续,正好暖了两日。

  这天一早,他便让虎伏提着两个空箱子,自己在后面溜溜达达地跟着,去找彭氏汇合。

  彭氏跟女儿云岚已经收拾好,周嬷嬷挑了包袱,一行人辰时未到便往码头赶去。

  江边果然停着一艘五明瓦的乌篷船,高大气派,船工夫妇在一旁忙碌,一位四十来岁的妇人早早迎出,却是穿着一身粗布长袄长裙,外罩比甲,额间裹一棉帕,朴素至极。

  彭氏快走了几步,对妇人道谢。

  妇人侧身避了,温声笑道:夫人客气了,这船舱位多,我们一家三口也住不下,不过是行个方便。说罢让船工夫妇帮几人安置行李,自己则带着彭氏一行进入船舱。

  这乌篷船内里十分宽敞,几个舱位之间有圆形屏门,两侧都画着图案,有的是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有的则画了梅兰竹菊。中间的舱位最为开阔,正中放着四一张仙桌,桌上搁着一个香炉。稍后是休息的地方。船的后艄还安置着炉子,可以煮茶做饭。

  妇人一家三口住在前面两个舱里,中舱和后面的两个便都借给了彭氏他们。彭氏过意不去,忙让周嬷嬷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谢礼。

  祁垣头一次见这乌篷船,见那边几人还要说一会儿,自己偷偷溜出去,好奇的左右张望,又盯着船头上画的大鸟仔细瞧。

  有个少年刚跳上船,见他好奇,便笑着介绍:这是鷁鸟,画在船头上保平安的。

  祁垣难得见了个同龄的伙伴,心里觉得亲近,便跟人道:我们船上就没这个。

  他指的是在扬州乘过的画舫。那些画舫是专门供人泛舟游湖,鉴赏风月用的,当然跟这种客船不一样。

  那少年却只道他是忠远伯家的公子,大概以前坐过专供官差家眷坐的官船,一本正经地反驳他:那定是你没注意了。我以前跟少爷出去坐过官船,船头也画这个。

  祁垣不知道他的少爷是谁,又听他说得肯定,微微睁大眼,红着脸努力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