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9节(1 / 2)





  绿衣与桂枝两人一大清早便会有一人撑着伞去大街上等着去询问,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换另一人去街上寻找。

  她们四处问着有没有人丢了孩子,同商贩打听有没有衡水的那位富贵人家丢了不会说话的孩子。

  听说是个男孩儿,一开始还有人想要冒领,但听到说是个哑巴,当即就说不是自家的孩子。

  就这般过了四日,衡水好不容易放了晴,林清嘉却让绿衣不要外出去寻找了。

  “怎么不找了?”周芸问道。

  林清嘉叹息一声“也不用打听了,绿衣和桂枝该说的也都说了。我们报官罢。”

  周芸一愣,“报官?”

  一想到和官府打交道,周芸的心中下意识就有些发怵。

  “试试罢,带着孩子去衙门里头问问看,他们接触的人多,许是有可能知道孩子的来历。”

  周芸见着林清嘉下定了决心,便说道:“那好。”

  不知道孩子的姓名,因是在灯会上捡到的,林清嘉便唤他灯灯,此时给灯灯换好了衣服,一字字说道:“灯灯,姐姐带你外出,去寻你爹娘好不好?”

  自从知道了灯灯并没有完全失聪,在周芸给灯灯针灸之后,对开始对着孩子的耳边说话,一字字说得清楚。

  幸而这孩子是个聪明的,听得懂林清嘉的话,点点头。

  “要说,好。”林清嘉对着灯灯说道。

  既然声带还可以用,恢复听力不知道需要花多少时候,此时就开始训练让孩子重新开始说话。

  “……好”灯灯找到了发音,学着林清嘉的口型,终于对了这个词,他显然还记得怎么说话,只是许久不曾开口,声音有些哑。

  “乖。”林清嘉笑眯眯地递给他一块儿莲子糕。

  “谢谢姐姐。”灯灯这句话已经说的很流利了,对着林清嘉露出米粒般的白牙。

  吃过了莲子糕,由着林清嘉给她擦手指,束好了头发,牵好了林清嘉的衣裳,随着她外出。

  衣裳是新买的,给灯灯带了一顶瓜皮小帽,说不出的可爱。

  灯灯显然是不常出门的,牵着林清嘉的手,他好奇地看着街上的一切。

  林清嘉观察他的举动,越发觉得灯灯被教养的很好,也许这一户人家讲究不抱亲子,他对爹和娘的眷恋不深,只是身子不大舒服的时候,含含糊糊喊了几句娘,从未提到过父亲。

  醒来的时候,灯灯也不大提娘亲,好似习惯了没有娘亲在身边的日子。

  灯灯是个有些寂寞的孩子,这几日有林清嘉陪着他,他很是开心,明亮的大眼睛总是弯着。

  过了中秋,正是吃板栗的时节,黑色的小石子被火烧的发烫,板栗用小刀开了十字口,撒上糖,用锅铲翻炒着,板栗的香气就传了出来。

  灯灯巴巴地看着板栗,大约是知道林清嘉想让他多说话,口中含糊地说着,“想吃。”

  林清嘉就让绿衣买了一些,等到拨开板栗之后,把板栗喂给灯灯,孩子吃板栗的时候,一行人总是停驻下,等着他吃完了一颗才继续往前走。

  板栗不好消化,吃了七八颗,就不让灯灯继续吃了。

  等到了衙门,衙役听说是捡到了孩子,就把人领到了文书面前。

  文书往前走了一步,“就是这孩子?”

  那文书面色蜡黄,留着长须,眼角下垂,看上去很是不好相与。

  灯灯见着那文书的模样,心中有些怕,往林清嘉的身后躲了躲,林清嘉握住灯灯的手,

  文书看着林清嘉的动作,嗤笑一声,“你们的文牒呢?”

  文书看过了文牒,就把文牒丢到了周氏的怀里。

  周氏一愣,七手八脚慌忙就把文牒接入到怀里,听着那文书道:“你们把衙门当做了什么地方?自己不想要孩子了,就把孩子扔到了衙门里?”咧着嘴,露出了一口黄牙,笑容讽刺。

  “你浑说什么?”周芸说道。

  “我胡说?”那文书笑容讽刺,声音咄咄逼人,“这分明就是你的私生子!一个寡妇在外行走,是不是高烧把孩子烧成了聋子了所以就想要丢到衙门里头?如果要是等会上丢的,怎么不早点送过来?”

  “先前就同衙役说了,是这孩子生了高烧。”周芸只觉得私生子这几个字说不出的刺耳。

  林清嘉也是一连怒容。

  “是是是。”那文书说道,“所以烧成了聋子,你们就要把他丢了。”

  绿衣挡在周氏的面前,一巴掌拍在他的桌子上,“你嘴巴放干净些。”

  文书几乎要跳了起来,“来人啊!把这群人给我统统都关起来。”

  第62章 小少爷的消息

  林清嘉的面色说不出的难看, 是她提出来要找衙门,结果最后不仅给那文书压惊银子, 还得承认灯灯就是母亲的私生子, 才从衙门里脱身而出。

  周芸的脸色也有些难看,平白得了一个不安于室的名头, 只是若不是认下这个名头, 只怕一行人当真要入了衡水的牢狱。见着女儿面色难看,开口安慰说道:“人没事就好。”

  “是我不谨慎。”林清嘉的心中说不出的愧疚, 她宁愿自己名声受损,也不愿以母亲名声受损。

  “不碍事的。”周芸说道, “等到离开衡水就好。”

  “是。”林清嘉点点头。

  绿衣和桂枝相视一眼, 两人目光不约而同放在了这个暂时叫做灯灯的孩子身上, 在衡水还有可能找到他的亲人,若是去了旁的地方,带他去了京都, 只怕更是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