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极光之意第200节(1 / 2)





  “我本人,其实一直都不怎么关注这件事情,直到聂广义先生的抄袭事件开始被热议。”

  “我才开始寻找事情的真相。”

  “究竟是什么,让我从没有实质性内容的第一幅画画进阶到第二幅。

  “只是画技差强人意,内容却是实打实的极光之意。”

  “终于,在一个星期之前,我发现了端倪。”

  梦心之展示了一张照片。

  这是一张合照。

  画面里面是梦心之和宗极。

  照片的背景,是卢浮宫的玻璃屋顶。

  照片的右下角,印有日期,时间刚好是在第一幅画和第二幅完成的中间。

  梦心之站在宗极的身边,她左手在脸颊比了一个耶,右手托举着一个白色的建筑模型。

  这是一个五层的建筑模型。

  每一层都有一个旋转的弧度。

  和聂广义设计的concetto di aurora外立面有一些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

  纯粹的白色石膏,没有极光之意四面都是玻璃带来的通透感,更不是一栋水上建筑。

  顶多算是一个半成品。

  这张照片,也出现在了梦心之背后的演示文档里面。

  梦心之和宗极所在的这个角度,是非常经典的玻璃金字塔打卡位置。

  照片逐渐放大,屏幕上慢慢没有了梦心之和宗极,一步步定位到作为背景的卢浮宫玻璃屋顶上。

  斜阳把卢浮宫周围的建筑,印在玻璃金子塔的塔尖上。

  随着照片里面的人物慢慢消失,被放大了的玻璃金字塔屋顶,出现了梦心之手里模型的倒影。

  原本在梦心之手上略显单薄的模型,在玻璃金字塔的倒影里面,像是立在了水上,建筑外观,也变得丰富起来。

  倒影在演示文稿里面继续放大,周边不相关的元素,被逐一分离。

  分离到最后,就出现了和极光之意几乎一模一样的一栋仿佛立在水上的建筑。

  梦心之在台上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我才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两个月之后,画出极光之意的雏形。”

  “原来我是真真正正地见到过这个画面。”

  “从卢浮宫回国之后,我不止一次地拿出过我和爸爸在卢浮宫外面拍的照片。”

  “我可能并没有特别仔细地关注这个倒影。”

  “只是看的次数多了,在脑海里面,留下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影像。”

  “这大概也解释了,我一个从来没有学过建筑的人,为什么能画出这样的一栋概念水上建筑。”

  “从我看清这个倒影开始,一切的焦点,就到了年仅八岁的我,手上为什么会有一个石膏模型。”

  梦心之的话,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好奇。

  梦心之却卖起了关子:

  “我想了好几天,怎么都想不起来,只好询问同在照片里面的我的父亲。”

  “根据我父亲的回忆,是我们当时语言不通,差点错过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打卡。”

  “匆忙之间,他找了一个看起来像中国人的年轻人,帮我们父女两个,在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前面拍了一张合影。”

  “这个石膏模型,就是当时帮我们拍照的人拿在手上的。”

  “他帮我们拍照,我帮他拿了一下已经做好的建筑模型。”

  “自此,这件事情的焦点,就成了,谁是这个模型的主人。”

  梦心之说到这儿,第二天要做新郎的宣适出现了,他递给梦心之一个优盘。

  打开之后,是一段影像。

  出现在视频里的,是巴黎贝勒维尔国立高等建筑学院的教授。

  教授的手上,拿着曾经被梦心之托举手上的建筑模型。

  这个模型,作为优秀学生学业,一直被教授放在办公室里。

  除了模型成品,教授还保留了这个模型的设计手稿,并且这张成稿上面写批注。

  教授要求画稿的人,把原稿做成模型,和那一年贝勒维尔国立高等建筑学院的毕业展一同展出。

  教授在视频里面解释,之所以会特地写这样的一个批注,是因为这张设计稿,是一个临时来学校交流的交换生的作品。